top of page

去全球化發酵 ,匯率戰已遠不同於以往


(圖片來源:Reuters)

「匯率戰」的意義已經改變。傳統的觀念假定「匯率戰」是各國競相使本國貨幣貶值,來影響出口、企業獲利、物價及資本流動。現在雖仍是如此,但其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比以往更加微妙。


金融專家達斯(Satyajit Das)在英國金融時報(FT)撰文指出,首先,藉由貶值以爭取出口競爭力的效果,正在減弱。


自從1985年「廣場協定」以來,企業界已將供應鏈生產基地移轉移到最終市場,或附近地區。最近由於極端氣候、疫情及地緣壓力,更鼓勵所謂的「友岸外包」操作模式,使匯率變動的風險劇減。而且許多產品及原料都是以美元計價,加上諸多貿易是以長期合約為基礎,使匯率變動的風險減弱。


其次,貶值能提高帳面收入,但除非將外匯收入匯回本國,且進行兌換,否則帳面數字並不會當真改善。出口商經常會保留本身的外匯收入,使本身營運較不受匯率變動影響。


一些與天然資源有關的企業,普遍使用美元作為營運貨幣,也使情況更加複雜。業者的外匯收入經常透過衍生性產品,或者借入外匯,以及用外匯收入購買原料,來進行避險操作。要真正了解匯率變動對企業財務的影響,需要更深入了解個別企業的營運細節。



匯率貶值對出口競爭力的效果正在減弱



第三,在總體經濟層面,理論上貶值通常會使通膨升高,但實際上兩者的關係甚弱。由於產品經常是由進口及本地的原材料混合製造,加上替代性原料來源廣泛,且業者不願意或無能力將新增成本轉嫁給消費者,因此進口成本提高未必會推升物價水準。


最後,就資本流動而言,貨幣貶值通常會使本國的投資吸引力下降,但仍要看投資工具本身的幣別,以及買家究竟是本國或外國人而定。而且吸引外資的能力,也受是否有其他投資選項(例如美國科技股)、經過匯率調整後的相對報酬率,以及美國身為全球準備貨幣等特別考慮而定。


日本由於國內儲蓄雄厚,能夠挹注負債缺口,使日圓貶值不會造成重大問題。反觀美國,美元貶值的 後果就嚴重得多,因為美國要靠吸引外資來挹注經常帳及預算雙赤字。


新興經濟體若以外匯舉債,而出口收入低於外幣債務,則本國貨幣貶值將使償債負擔加重。但若是以本國貨幣舉債,則由於債券是由國外投資人持有,因此貶值將能使本國實際的負債減少。在實際操作上,債務國可以做選擇性的違約。


如果去全球化導致貿易及跨國資本流動減少,則匯率的重要性可能進一步下降。另外各國政府更重視直接干預,例如關稅、禁運、制裁、補貼、投資管制與資產沒入等措施,也可能使匯率的重要性降低。


達斯指出,因此投資決策必須考慮這些現實情況,而非墨守對匯率變動的預設思維。

(資料來源:經濟日報)

Comments


我們了解全球金融相關資訊,並提供多元服務項目,若有需要歡迎連繫我們!

bottom of page